园区 政策 招商引资
  • 福州高新区

    福建-福州

    福州高新区1991年获批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下辖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园、生物医药和机电产业园等科技园区。2013年起托管闽侯县南屿镇和上街镇建平、厚庭、新洲、马排和马保五村,2022年起托管仓山区建新镇冠洲村、红江村(生产队),托管区域总面积约185平方公里。30年来,福州高新区秉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火炬宗旨,加快推动创新、创业、创造融合,创城、学城、产城一体,全力打造成为全省创新策源地和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2022年1-12月,福州高新区经济基本保持稳定运行。固定资产投资比增13.9%;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比增5.7%。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9%。财政两项指标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41亿元,比增8.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43亿元,比增13.7%。限上社零总额29.8亿元,同比比增-2.83%。累计利用外资32555万美元,比增105.3%。进出口达到36亿,同比增长28.2%。(1)福州高新区城市形象逐步塑造福州高新区地处福州中心城区西南侧,与主城区仅一江之隔,东临乌龙江,西倚旗山,毗邻福州地区大学城;地铁2号线和4座大桥连接市区,三环、福银、福诏等城市快线环绕周边,与空港、码头构成“一小时交通圈”,区位禀赋独特。发挥毗邻大学城高校约20万青年人才资源优势,为创新驱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宜学、宜研、宜业、宜居、宜游形象逐步塑造。(2)福州高新区创新要素快速聚集福州高新区发挥“试验田”作用,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城、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和科创走廊,出台引才、产学研、科技创新等系列扶持政策,引进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中国福建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闽都创新实验室)、海峡实验室(福建省柔性电子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福耀科技大学等创新龙头,获认定各类人才约800人。落地国家知识产权专利审查协作分中心、中国(福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福州技术转移等公共服务平台,入驻中国(福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博思创业园、闽台大学生“三创”园等国家和省、市级孵化器、众创空间近30家,集聚青年创客约5000人,海西创新创业基地品牌效应不断凸显。(3)福州高新区高新产业跃升发展福州高新区围绕“扶引大龙头、培育大集群、发展大产业”目标,深入实施“高企扶持”“瞪羚培育”“总部引进”等行动计划,深化“管委会+公司”和高标准厂房招商、基金招商、联合招商等举措创新,引进高新技术企业400多家。建成软件产业园、区块链产业园、紫光科技园、星网锐捷科技园等特色园中园,加快建设光电产业园、数字经济产业园、人工智能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平台。已注册各类企业1.3万多家,初步形成以数字经济为核心、光电、生物医药产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121X”产业格局。(4)福州高新区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福州高新区坚持用县区全面职能和园区灵活政策服务企业群众,以高效率体制机制引领高质量发展,不断磨合县区、园区“双重管理”体制,全力构建“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扁平化管理模式,探索形成“一区多园”、校地共建、协同创新等高质量发展路径。2021年,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中,结构优化和产业价值链指标排名第17位,绿色发展和宜居包容性指标第10位,先后获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国家光电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国家科技资源支撑型创新创业特色载体、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等荣誉。

  • 泸州高新区

    四川-泸州

    泸州高新区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规划面积2202平方公里,按照“科技引领、产城一体”理念,形成“一核、两翼、多园”的空间格局,打造集科研孵化、产业发展、生态宜居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科技产业新城。“一核”即位于龙马潭区4.62平方公里的核心区。“两翼”即江阳片区和泸县片区两大板块。“多园”,即现代医药产业园、机械装备产业园、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江南科技园、纳溪科技园、合江生态工业园。泸州高新区位于长江上游,紧邻泸州市区,距离重庆130公里,离成都230公里。紧邻长江黄金水道,与泸州港国际集装箱码头一桥相连,距泸州火车站20公里,距泸州蓝田机场16公里、距泸州云龙机场20公里,成自泸赤高速、川黔高速、川渝高速在期间纵贯交错。泸州高新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已成为国家高性能液压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全国九大工程机械生产基地之一,全国大中型全液压汽车起重机、挖掘机制造中心,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四川省市级区域聚集度最高的现代医药产业基地。泸州高新区先后获得长江经济带转型升级示范区等15张国家级名片,在全国国家高新区排名98位。园区生产集约高效。集聚中国电子、华为公司、豪能股份、四川长城、重庆小康等企业800多家。创建国家各类平台8个,建设各类专业园区5个,建成标准化厂房200万平方米,配套人才公寓3000多套。截止2014年底,泸州高新区内企业数量近40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36家。2014年,泸州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06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44亿,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35.7%。企业研发投入总额占企业销售收入总额的比重达2.5%。

  • 成都高新区

    四川-成都

    成都高新区筹建于1988年,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是全国首批“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试点园区之一、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自贸试验区核心区。现有面积237.3平方公里(含合作共建),实有人口152万,户籍人口连续五年呈现增长态势,年均增长5万余人,户籍迁移以人才引进为主,占总引入入口比例的77%。形成“一区四园”(高新南区、高新西区、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成都未来科技城)的发展格局。2022年,成都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15.8亿元、增长3.0%,占成都市14.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13.6亿元,同比增长8.5%;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5.2亿元,同口径增长15.3%;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连续5年保持进出口总额全国第一,2022年在177家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第6名。2023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35.9亿元、同比增长5.8%,经济总量占全市1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0.1亿元、增长13.7%,增速位居全市首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5亿元,同比增长13.7%,已成为四川省、成都市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最好、科技创新实力最强的区域。成都高新区招商引资成都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凸显,竞争实力强。以建圈强链理念变革产业发展方式,通过21条重点产业链助推三大主导产业发展。(1)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外引”英特尔、戴尔、富士康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内培”电子信息类上市公司14家、专精特新企业49家,形成芯片、显示屏、系统集成到终端应用相对完整的产业链,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居中西部第1、全国第5,新型显示等细分领域全球领先。2022年,175家电子信息规上工业企业累计产值4800亿元、约占全省50%。(2)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建有全国首个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聚集赛诺菲、倍特、蓉生等3000余家企业,初步形成现代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剂、医疗器械等重点产业集群。近5年生物产业规模保持20%的年均增速,2022年产业规模达1200亿元,在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三。(3)成都高新区数字经济产业成都高新区数字经济产业主攻数字文创、高端软件、人工智能三大细分领域,聚集数字经济企业13万家,集齐“BAT”“TMD”头部企业拼图,建设腾讯、阿里等六大龙头生态圈,涌现出“王者荣耀”“哪吒”等现象级文创产品,近5年数字服务业营收年均增速达11%,2022年实现营收1431.4亿元、同比增长8.9%。成都高新区项目规划成都高新区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创新活力足。以“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定位,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实施科技创新“十大行动计划”,已聚集国家级创新平台65家、占全省1/4;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320家、占全省30%。(1)成都高新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天府绛溪实验室、天府锦城实验室揭牌运行。在全国率先推出揭榜挂帅新型研发机构“岷山行动”计划,攻关产业“卡脖子”问题,已有电磁环境适应等11个项目成功揭榜。(2)成都高新区育强科技创新企业。聚焦“专精特新”企业发布城市机会和企业优质产品“两张清单”,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0家,占四川省20.7%、成都市35.4%。聚焦上市企业实施“每年10家、5年倍增”计划,上市及过会企业56家、占全省1/4。(3)成都高新区优化科技金融生态。确立“5年3000亿”的产业基金目标,2022年已注册基金704亿元。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一站式投融资信息服务“盈创动力模式”,累计为1.2万家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超过820亿元,相关经验被国务院全国推广。成都高新区投资环境成都高新区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提升,开放水平高。(1)成都高新区着力“优环境”。成都高新区荣获“中国最佳国际营商环境城区”大奖,全国首创“首证通”行政审批改革,经验被中央改革办交流推广。已聚集世界500强企业134家、占成都市42.5%,2022年外资到位14.55亿美元、占成都市56%。(2)成都高新区着力“建平台”成都高新区建成新川创新科技园、中韩创新创业园、中日(成都)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等国别合作园区,中国—欧洲中心打造国家级对欧合作开放平台,成为欧洽会永久会址。(3)成都高新区着力“强自贸”。成都高新区自贸试验区以四川省自贸试验区1/4的土地,贡献了全市自贸区60%的新增企业和87%的外商投资企业。着力“聚人才”。已汇聚各类人才总量超过75万人,近两年引育中外院士5名,入选国家级人才19名。

  • 盐城高新区

    江苏-盐城-盐都区

    盐城高新区位于江苏盐城盐都区鹿鸣路与黎明路交叉口南50米,园区是盐都区重点园区,欢迎企业投资兴业!

  • 大连高新区

    辽宁-大连-甘井子区

    大连高新区位于辽宁大连甘井子区敬贤街附近,园区是甘井子区重点园区,欢迎企业投资兴业!

  • 南充高新区

    四川-南充

    南充高新区位于临江新区核心区,是南充重要经济增长极,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成南达高新技术产业带。2007年4月,经南充市政府常务会议批准设立,2018月12月,省政府同意更名为南充高新区。目前,南充高新区规划四至范围为南起西华路,北至闹溪河,西抵青龙山,东接国道212线,规划面积约60平方公里,已建成约14平方公里,进入国家高新区培育计划。南充高新区规划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机械汽配)和新型材料三大主导产业,配套发展现代物流、商贸等生活性、服务性产业。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545.85亿元,增速5.7%,工业增加值156.75亿元,增速6.5%,实现利税7.82亿元,增速1.42%,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03亿元,占园区工业产值68.3%,增速11.7%。南充高新区招商现状:园区已成功入驻企业208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7户,上市企业7户,高新技术企业20户,研发机构45家,市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6家,博士后流动工作站1个。形成了以中科九微、和泰光纤、华讯方舟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以中国重汽、日上车轮、人本轴承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产业,以四川鑫达、泰鑫实业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同时,布局打造欧香智慧小镇、绿地智慧城、双创中心、高新区孵化园,集聚鑫派裸眼3D、暴风启智VR、中匠科技、驭云科技等一批智能经济企业。目前,南充高新区项目正按照“领先川东北、对标国内、瞄准国际”的发展定位,着力建设“宜工宜商、宜居宜业、产城融合、绿色智慧”的“西部星城·照亮未来”,以站前经济区为核心、高新大道为主轴,高起点编制三期规划,新规划了三园、三片区、一新城(三园即:电子信息产业园、精密制造产业园、高端装备产业园,三片区即:高铁商务区、配套服务区、国际商贸区,一新城即:共兴新城)。预计到2022年,成功创建为国家级高新区,入驻高新技术企业50户,实现年产值800亿元。 

  • 东湖高新区

    湖北-武汉

    东湖高新区又称中国光谷、简称光谷,于1988年创建成立,是中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并获批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央企集中建设人才基地、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等。东湖高新区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东湖高新区综合实力和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至全国169个国家级高新区第一,成为全国10家重点建设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之一。东湖高新区规划总面积518平方公里,集聚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42所高等院校、56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院所、30多万专业技术人员和80多万在校大学生,是中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东湖高新区下辖8个街道(关东街、佛祖岭街、豹澥街、九峰街、花山街、左岭街、龙泉街、滨湖街),并建有8个专业园区(光谷生物城、武汉未来科技城、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园、光谷现代服务业园、光谷智能制造产业园、光谷中华科技园、光谷中心城)。东湖高新区在产业体系方面,目前东湖高新区正加快构建“两强带动、两新融合、抢抓未来”的“221”产业体系。聚焦“光芯屏端网”、生命健康两大产业集群,深入推进强链、延链、补链,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着力补齐核心设备、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领域短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聚力推进数字经济与新消费深度融合,搭建一批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场景,大力发展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化产业,支持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文娱等数字消费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发展,提升数字消费能级;前瞻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制定支持量子科技、脑科学、区块链等未来产业培育政策,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开展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加快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高质量发展。2022年,东湖高新区GDP增长6%。其中,GDP总量、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到位资金总量全市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全市第一。“十四五”期间,东湖高新区将聚力建设东湖科学城,全力打造“科学之城、追光之城、向往之城“。着力把光谷建设成为全国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和长江中游践行“两山”理念的样板区。展望2035年,东湖高新区综合实力将大幅跃升,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初步建成“世界光谷”。

  • 河源高新区

    广东-河源

    河源高新区位于广东省河源市南部,于2002年7月经广东省政府批准成立。2015年2月,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是粤东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粤赣高速、广河高速等贯穿全境。截至2020年末,河源高新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9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106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117.6亿元。公路:河源高新区境内有粤赣高速公路、广河高速公路、山海关—深圳公路(G205)等公路干线。铁路: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途经河源高新区,并设四等站埔前站。境内设有河源电厂铁路专用线,接轨埔前站。公共交通:河源高新区境内设有1个公交首末站(城南首末站)。截至2020年7月,该首末站开行5条市内公交线路,申请新增1条公交线路,交叉覆盖配客站,日均发送340余个班次。2020年7月,河源高新区城南配客站(绿都公交城南首末站)启用;2021年,园区新增公交线路6条。截至2020年末,河源高新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存量达到69家,比2019年新增27家,同比增长46.8%,占全市48.2%。科技型中小企业119家,比2019年净增55家,同比增长86%,占全市40.5%。2020年新增企业技术中心7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其中,产值5亿元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占比达59%。截至2021年7月,河源高新区建成2家国家级孵化器、2个国家级众创空间。引进研究生以上高层次人才131人、省级以上人才团队6个

  • 永川高新区

    重庆-永川区

    永川高新区是国务院2018年2月批准设立的国家高新区,管辖面积57.32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44.8平方公里。按照“一核两翼五园”布局,核心区由凤凰湖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西部职教基地组成,两翼包括南翼港桥产业园,北翼三教产业园,加快发展壮大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智能装备主导产业,着力构建“5+3”产业体系,厚植“产城职创”融合发展生态。截至2022年底,永川高新区现入驻企业1106家,其中科技型企业73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9家,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75家,国家级科研及孵化机构10家,市级科研及孵化机构119家。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1497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1461.8亿元,固定投资226亿元,进出口总额71.4亿元,R&D占比达5.3%。西部职教基地大中专院校17所,学生17.6万人。永川高新区将坚持“又高又新”的发展要求,秉承“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坚持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双轮驱动”,教育链、产业链“双链耦合”,按照“全力跳、争最好”的要求,扎实推进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开放协同、辐射带动,加快把永川高新区打造成为创新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努力在永川加快建设“两双”大城、“两高”强区中挑大梁、当标兵、作示范。

  • 黎阳高新区

    贵州-安顺

    贵州黎阳高新区是贵州省人民政府2001年4月正式批准成立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享受省级开发区的政策待遇,隶属安顺市人民政府直接管理。安顺市编办[2003]4号、[2011]4号文件明确黎阳高新区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正县级建制,由市委、市政府委托平坝县管理。黎阳高新区下辖三个工业园区,即夏云工业园、乐平工业园、羊昌工业园。高新区总规划面积91平方公里,辖区内地势平坦,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区位优越。黎阳高新区投资环境黎阳高新区拟营造“四大”产业块面即高新工业、高新农业、大旅游、大商贸。这个高新工业园区的建立,将对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1)区位优势黎阳高新区位于贵州省中部,也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西部新区—贵安新区核心区域,东距省会贵阳市区38公里,西距安顺市区39公里。(2)交通通讯1、公路----沪昆高速公路、贵黄高等级公路穿区而过,黎阳高新区便捷的公路交通优势,为人流、物流的转移、商机的营造提供了优越条件。2、铁路----国家铁路主干线贵昆线、株六电气化复线(湖南株洲市至贵州六盘水市)从高新区中部经过。黎阳高新区区内的平坝火车站,年货物吞吐量70多万吨,有货物中转编组专线3条。3、民航----黎阳高新区距贵阳国际机场58公里,距安顺机场44公里。4、邮电通讯----已开通的15000门程控电话可与全国及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通讯。移动通讯、无线寻呼、图文传真、数据通讯、特快专递等业务同时开展,各种信函、包裹、汇兑通达世界各地。黎阳高新区招商产业黎阳高新区内以贵州黎阳航空发动机公司为主的八家军工企业,具有雄厚的可供利用的科研、技术与人才等优势。有高、精、尖配套设备6000余台。开发利用的民品项目有:桑塔纳轿车消声器、汽车变速箱、尾气净化器、石材加工机械设备、铝塑管、柴油净化器、微型耕作机(水旱两用)、余热发动机、透明纸硬盒包装机、汽车无极变速检测台、8000型香烟包装机组、玻璃加工设备、随钻震击器、汽车涡轮增压器等在国内国际都具有相当强的竞争能力,且生产潜力很大,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黎阳高新区用产业兴市的思路科学布局“高新工业、高新农业、大旅游、大商贸”四大产业块面,即以航空、汽车零部件、环保机械、信息产业、制药、光机电一体化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农业科研、产品加工、贸易为主干,集观光、休闲娱乐、旅游功能为一体的设施农业和珍稀动物养殖为重要内容的高新农业产业;以集贵州民族文化精华为一体的民族风情园为主要特色的旅游业;以集工、农业精品展示、贸易为一体的体现贵州特色的商贸会展业。黎阳高新区招商引资(1)设施完善。夏云工业园现已基本实现了“八通”(路、电、水、通讯、电视、公交车、网络、天然气),这为企业的入驻减少了投资成本。(2)交通便捷。黎阳高新区内有清镇、贵黄两条高速公路和株六铁路复线横贯全境,境内有五个火车客货站,这为人流和物流带来极大便利;正在兴建的成都至厦门高速公路和即将修建的贵阳至广州高速公路和直通铁路、夏蓉铁路一旦开通,夏云工业园便捷的物流通道将直达沿海发达地区。(3)黎阳高新区土地储备丰富。夏云工业园共有可开发利用的国有土地近万亩,由于园区土地属夏云农场国有土地,在这里投资兴业,征拨土地成本较低,而且不与农民发生征地矛盾。黎阳高新区投资服务体系黎阳高新区致力于营造“廉洁、精简、高效”的政府运行环境,公开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严格控制办事期限。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公开服务承诺,制订“星级”服务标准。黎阳高新区在享受西部大开发和省级开发区各项优惠政策的同时,按照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原则对投资者实行全程服务。

  • 柳州高新区

    广西-柳州

    柳州高新区是1992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高新区,于2010年已正式获批为国家级高新区。由中心园区和官塘创业园两部分组成。2017年12月26日,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示范工作周期为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截止2010年底,柳州高新区工业总产值完成93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3亿元,财政收入完成10.34亿元。目前高新区高新企业总数达94家,占广西的1/3,高新技术企业产值接近1000亿元,全区第一;2010年高新区企业获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10个,经费1590万元,全区第一;今年上半年获得国家项目12项,经费930万元,占柳州市的60%;柳州高新区拥有广西第一家高新区组建的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广西第一家院士企业。在主要产业领域拥有一批在国际国内领先的新技术、新产品。“金属矿床无废害开采技术”、“铟冶炼新工艺及铟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性能ITO靶材和高纯太阳能薄膜电池靶材两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获得突破,晶联公司已经建立起生产线;达迪公司的网络传输、检测设备被解放军总装备部采购用于60国庆通讯保障;数控机床研究所的产品参与了探月工程;五菱汽车的微型电动货车获得国内首个新能源货车生产资质,填补了国内微型电动货车产品空白。柳州高新区原中心区已经成为我市行政、金融、教育、文化中心和环境优美的宜居区域。官塘片区的柳东大道、大学西路、创业大道等路网和给排水管网,鹿山学院、职教园配套设施的建设基本完成。“十大工程”等配套项目正在积极推进。随着汽车城的开发建设,柳州高新区产业发展主要定位是围绕汽车产业链来规划布局,建设广西(柳州)汽车城及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现在高新区和汽车城结合,将形成产业的集聚化、高端化、生态化、品质化,通过发展战略新型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使之成为广西带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先进制造业的基地、科技的辐射和高新技术带动的源泉。

  • 锦州高新区

    辽宁-锦州

    锦州高新区成立于1992年,同年,被辽宁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辽西五市唯一一家省级高新区。2007年,为整合锦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锦州南站新区优势资源,将两区合并组建松山新区。贯穿锦州高新区的渤海大道将新区与锦州老城区和锦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紧密相连,区内有国道102线,京沈、锦朝、锦阜高速以及秦沈客运专线等公路铁路穿城而过,距锦州港10公里,距离锦州机场8公里,因得天独厚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有“英雄城南大门”之称。

  • 株洲高新区

    湖南-株洲

    株洲高新区成立于1992年5月,同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0年,经科技部批准同意并不断完善,株洲高新区实行“一区四园”的发展格局。“一区”,即株洲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四园”,即河西示范园、田心高科园、董家塅高科园、金山科技工业园。株洲市天元区建区于1997年7月,2000年底高新区与天元区进行职能归并、效能整合,实行统一的领导体制、财政体制、人事管理和机构设置,构筑了“株洲新区”。2008年12月,成为全省“两型”社会建设五个核心示范区之一(株洲天易示范区)。2011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行政区划调整,现辖三个街道、四个镇,常住人口48.2万人,户籍人口32.2万人。总面积327.6平方公里。株洲高新区经过第一个十年“初创探索期”(1992-2002)和第二个十年“二次创业期”(2003-2012)的发展,株洲新区累计投入300多亿元进行园区开发建设,带动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进程快速发展。区域空间上,从1992年的一片荒丘菜地起步,发展为建成区和在建区域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两环三道”、“七纵四横”的城市骨干道路网络体系已经形成,城市道路均已实现美化、绿化、亮化,湘江风光带环抱新区,武广高铁、京珠高速穿越新城,栗雨中央商务区、体育中心、湖南工业大学、武广客运株洲西站、神农城、湘水湾等一批重大项目已经建成。2013年,株洲高新区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定“中国动力谷十年行动方案”,围绕建设创新型特色园区、创新型科技园区的任务,立足株洲高新区基础和优势,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为宗旨,以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产业为重点,以着力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努力把株洲高新区建设成为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区域辐射带动能力的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打造“中国动力谷”和未来的“世界动力谷”。2023年,株洲高新区跻身“2023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第48位、“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第81位,在株洲市二季度打造“三个高地”工作竞赛中获全能奖冠军。一、株洲高新区招商产业株洲高新区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定“中国动力谷十年行动方案”,围绕建设创新型特色园区、创新型科技园区的任务,立足株洲高新区基础和优势,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为宗旨,以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产业为重点,以着力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努力把株洲高新区建设成为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区域辐射带动能力的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打造“中国动力谷”和未来的“世界动力谷”(一)株洲高新区轨道交通产业招商株洲是“中国电力机车的摇篮”,也是闻名于世的“中国轨道交通之都”,是全球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生产基地。株洲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有近80年的发展历史,是国内产业规模最大、集聚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品牌声誉最响的轨道交通产业基地。2014年,全国首个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聚发展试点花落株洲,株洲电力机车、城轨等产品出口世界四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株洲生产的电力机车产品占据全球市场的27%,株洲轨道交通产业的“旗舰”企业,迅速抢占电力机车、高铁、地铁等核心技术的全球制高点,从电力机车到磁悬浮列车,株洲抢占全国40%市场份额。2015年,以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等行业领军的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已经拥有规模以上企业62家,配套中小微企业达100多家,总产值突破千亿,成为株洲首个千亿产业集群。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层面,是湖南省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第一个产业。中国动力谷将围绕建设世界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创造基地的目标,以解决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空间、功能配套、市场开拓等问题为导向,实现轨道交通产业从“做强做大”向“做强做优”的调整。在产业基地建设、集聚发展、科技创新、保障服务等方面全力扶持,大力推动智能制造与轨道交通深度融合,打造世界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研发中心、制造中心和全国最大的轨道交通产业服务中心,力争到2025年全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产值超过2000亿元。(二)株洲高新区通用航空产业招商株洲是新中国“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六大航空工业基地之一,拥有60年航空军工的生产经验,在中小型航空发动机、中小微型燃气轮机、航空机械传动等领域居国内领先地位,是全国唯一的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特色产业基地。目前我国在役的中小型飞机,60%以上的航空发动机均产自株洲。由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中国南方航空工业集团自主研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玉龙”发动机中小航空发动机,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近年来,株洲航空产业体系日趋完善,整机制造、航空配套和衍生产业已经起步。加拿大普惠、法国透博梅卡、北航小蜜蜂等,已陆续加盟中航湖南通用航空发动机公司;中航动力零部件制造、山河科技、美国罗特威、南方宇航高精传动等企业纷纷落户株洲;高精传动、中航发动机维修中心建成投产;机场大道、航空大道等项目加快建设。目前,株洲拥有航空产业企业30多家,年产值过百亿元,相继获评“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中小航空发动机特色产业基地”、“最具投资价值的通航产业园”荣誉称号。通用航空产业的兴起,为株洲航空业的发展注入全新的活力。2015年,株洲航空产业产值增长达62%。随着低空的开放,中国通用航空产业即将迎来“井喷”,通用航空产业迎来黄金时代。面对规模达上万亿的市场,中国动力谷将以国家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重大科技专项落户为契机,大力发展中小型直升机整机制造和航空传动系统零部件,打造集研发、生产、孵化于一体的航空产业园,努力建设国内一流通用航空基地,完善“中小航空发动机+通用飞机整机制造+通航运营+配套产业+衍生产业”的航空产业链。到2025年,使通用航空产业年实现直接产值870亿元,集群年产值达到千亿目标。(三)株洲高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招商株洲是中国首批电动汽车专业化制造基地之一,也是中国最早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的城市之一。2004年便开通中国第二条、湖南第一条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线。2011年,株洲627辆公交车全部被置换成纯电动或混合动力车,成为中国首个实现城市公交电动化的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株洲高新区动力产业的后起之秀,近年来发展迅猛。成立于2007年的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第一家集电动汽车整车、关键零部件于一体,具备研发、制造和试验检测能力的电动汽车制造企业,其生产的增程插电式新能源客车2013年入选国家战略性新产品。2008年,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在株洲高新区布局了北汽第一个自主品牌乘用车基地;2015年6月,由北汽自主研发的新能源汽车EV200在株洲基地下线;2016年3月,国内首款量产纯电动SUV——EX200在株洲基地成功下线。2015年底,北汽株洲分公司整车生产突破50万辆,中车时代电动具备年生产新能源客车整车1万辆、动力系统总成及关键零部件2万套的能力。以北汽株洲分公司、时代电动为骨干,株洲汽车产业集聚了160多家汽车整车、零部件及机械加工企业,年产值突破200亿元。根据“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将达到汽车市场需求总量的20%。中国动力谷将通过加快搭建新能源汽车检测平台及产学研合作平台、鼓励汽车企业整合国内外资源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大力促进新能源汽车企业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着力构建汽车整车、零部件、现代服务业、文化展示四大体系,打造全国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城。力争到2025年,汽车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00亿元,集群年产值达到千亿规模。二、株洲高新区投资环境(一)株洲高新区基础设施株洲高新区累计投资100亿元以上,建设和完善了科技园区和城区的公共基础设施,构筑了环网交织、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络,城市主干道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供水、排水、供电、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高标准配套,能很好地满足生产、生活需要。(二)株洲高新区政策环境株洲高新区严格执行国家、省、市赋予国家高新区的各项优惠政策,享受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及省级外资审批权限,制定并严格落实了“无费区”政策。

  • 佛山高新区

    广东-佛山-高明区

    佛山高新区位于广东佛山高明区富湾正街与362省道交叉口西南50米,园区是高明区重点园区,欢迎企业投资兴业!

  • 唐山高新区

    河北-唐山

    唐山高新区成立于1992年4月。2010年11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唐山市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和唯一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唐山高新区位于唐山市中心区北部,由中心区、老庄子镇、京唐智慧港三部分组成,辖区总面积101.3平方公里。唐山高新区规划打造两大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建成了国家火炬计划焊接产业基地和机器人产业基地,其中焊接产业基地规模为中国第一、亚洲第三、世界前十;机器人产业基地已聚集机器人及相关企业56家,形成了以工业机器人为支撑、特种机器人为特色的机器人产业体系,产业聚集度领跑全国,并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全国焊接机器人制造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唐山高新区项目重点培育了高新企业军团。2019年,唐山高新区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2家,高企总数达到203家。先后培育了国内规模最大的特种机器人龙头企业中信重工开诚智能,国内规模最大的焊接装备企业唐山松下,国内轨道交通装备领域规模最大的企业百川集团,国内超声测流领域规模最大的企业汇中仪表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在不同领域开创了40多项“全国第一”。唐山高新区招商工作营造了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建设了国家火炬唐山机器人特色产业基地孵化中心和机器人研发中心,成为全省第一家机器人专业孵化器和第一个机器人公共研发平台,率先在全省构筑了“研发+孵化+产业化”的机器人产业发展生态圈,走出了共享互助的“工业合作化”道路。此外,全区有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其中国家级2家;市级以上众创空间8家,其中国家级5家,孵化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为企业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环境。唐山高新区招商构建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坚持内外资并举,鼓励既有企业上项目,发挥比较优势引项目,先后引进了日本松下、神钢、爱信精机,法国赛诺菲、安盛保险,英国汇丰银行等世界500强企业,建成了日资工业园,累计引进日资企业23家,是全省日资企业最密集区域之一。此外,中冶、中节能、联东、海螺等国内知名企业也纷纷在唐山高新区投资建厂,形成了内外资企业共同发展、商贾云集的良好局面。目前,京唐智慧港已具备招引大项目、发展大产业的必要条件,将充分发挥空港、陆港、海港“三港”优势,加快构建以航空配套、仓储物流、高新技术为重点的全产业链,高标准打造好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平台,吸引京津产业转移和成果转化,建成京唐新门户、城市新中心、产业新高地。2020年和今后一段时期,唐山高新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和省市委全会精神,继续突出“稳中求进、进中争先”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全力抓好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城市建设、生态环保、深化改革、民生改善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实力高新、活力高新、美丽高新、幸福高新”,奋力推动唐山高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努力为唐山“三个努力建成”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大庆高新区

    黑龙江-大庆-大同区

    货运站距离:10.8公里 高铁距离:23.6公里 港口距离:7.1公里 机场距离:23.5公里 区位介绍:大庆,别称油城、百湖之城,是中国最大的石油石化基地,是黑龙江省地级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是黑龙江省省域副中心城市 [1] ,哈长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 [2] 。综合实力位列全国地级城市第11

  • 南海高新区

    广东-佛山-南海区

    南海高新区位于广东佛山南海区信息大道南东50米,园区是南海区重点园区,欢迎企业投资兴业!

  • 达州高新区

    四川-达州

    达州高新区,其主导产业为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省级高新区的批复,将对引领我市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和全省经济副中心提供有力支撑。达州高新区位于四川东部、达州主城以南,托管面积320平方公里,辖5个乡镇(街道),常住人口约20万。境内有苍翠蓊郁的火烽山,优美静谧的梨树坪湿地公园,享有“城市绿心”美誉。达州高新区是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的核心腹地,境内达州金垭机场即将通航,成达万、西达渝两条国家干线高铁“十字”交汇,多条高速、国省干道和航道纵贯全境,畅连蓉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实现跨境运输加速跑。达州高新区从传统化工园区蝶变而来,是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国家低碳工业试点园区、四川省“51025”园区发展计划千亿培育园区、四川省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园区入驻企业592家,GDP增速连续三年居全市第一,公共财政收入增幅连续5年领跑全市,2020年在全省143个省级开发区考核中被评为“优秀”。达州高新区紧盯“成功创建国家高新区”一个总体目标,围绕“打造万达开区域创新中心主引擎和建设西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新高地”两大定位,厘清“壮大体量、做强载体、创优模式”三项工作思路,突出“规划引领、产业集聚、项目支撑、开放创新”四大战略重点,奋力推进“加快创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全省数字经济发展先导示范区、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省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五区建设。达州高新区利用区域、交通等优势建设开放口岸引领区。打造联合实验室、异地孵化器、高校实训中心,深度融入成渝经济区;推动政策协同、产业交流、招商模式创新,链接国内先进园区高端资源;依托临港临空优越区位、借助蓉欧和渝新欧加速融入一带一路;建成保税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和保税港区,加速“达州造”走出西部、走向全球,打造“货通天下、物达寰宇”的川东陆港。

  • 自贡高新区

    四川-自贡

    自贡高新区地处自贡市中心南侧,位于北纬28°55′37″—29°38′25″,东经104°02′49″—105°16′11″之间,隔釜溪河北望老城区,东南与沿滩区,东北、西南与自流井区,西与大安区相邻。2011年,自贡高新区规划面积扩大到100平方公里,分为四大功能区:宜居生活区30平方公里、产业发展区40平方公里、科技创新区10平方公里、旅游度假区20平方公里。截至2021年末,托管面积65.39平方公里,开发面积约40平方公里。2021年,自贡高新区辖丹桂、学苑、板仓、红旗、高峰5个街道,42个社区998个居民组,10个村135个村民组。自贡高新区管委会驻丹桂北大街256号。一、自贡高新区投资环境(一)自贡高新区位置境域2007年5月,自贡市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快四川自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的决定》,决定将自贡高新区的规划托管面积扩大到60平方公里,其中高新工业集中区面积扩大到40平方公里(起步区10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20平方公里。管辖范围包括汇东建成区(8.6平方公里)、南湖生态城区(8.2平方公里)、高新工业集中区(约40平方公里),其范围东至釜溪河以及东外环线;南至S305快速通道;西至马吃水交叉口、西山公园以及内昆铁路;北至金钩湾、釜溪河。自贡高新区有主要道路130余千米。城区“六纵六横”主干道构成新城道路骨架,将汇东新城与南湖生态城连成一体,延伸卧龙湖旅游度假区,与卧龙大道、滨湖路、湖山路相接。板仓工业园区、南岸科技新区“八纵八横”构成主要道路骨架。50余条公交线路通达全市。区内有自贡汽车客运总站、南湖立交桥、东兴寺立交桥、渝昆(重庆—昆明)高速公路汇东收费站等交通枢纽,临近自贡火车客、货运站,经内(江)昆(明)、成渝(成都—重庆)铁路和渝昆(重庆—昆明)、乐(山)隆(昌)、蓉遵(成都—遵义)高速公路连接成都、重庆、昆明,通达全国。(二)自贡高新区地形地貌自贡高新区属四川盆地南部浅丘陵地形,地势西高东低,地貌属背斜构造低丘地带,地表山露多为砂岩和页岩,土壤多为紫色,肥力中等,磷、钾含量较高,酸碱度呈中性略偏酸,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三)自贡高新区水文条件水域面积232.06万平方米,其中釜溪河流经高新区东北,自贡高新区段长23.3公里,面积约180万平方米;区内老蛮桥水库上游、南湖、双院水库、土洪沟水库、龙洞砣水库、高峰水库、天宫塘小河、幸福水库,面积52.06万平方米。(四)自贡高新区经济发展2021年,自贡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63.8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0.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97万元,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99.35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增加值164.25亿元,增长11.0%。三次产业结构为0.1:36.5:63.4。固定资产投资131.36亿元,增长-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24亿元,增长17.6%;财政总收入45.97亿元,增长-23.7%,其中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66亿元,增长-15.2%;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6.64亿元,增长14.8%。税务组织收入16.23亿元,比上年减收3.2亿元,增长-16.5%。义务教育学校8所,在校学生2.18万人;幼儿园41所,在园幼儿8240人。实施重点科技项目11项,申请专利1002件。城镇新增就业3483人,增长17.95%,城镇登记失业率4.4%以内。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市同步,分别增长9%和10.1%。

  • 璧山高新区

    重庆-璧山区

    璧山高新区是在2002年12月经重庆市政府批准设立的璧山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创建,2015年9月经国务院(国函〔2015〕175号)批复同意成立,是全市第二个国家级高新区。璧山高新区招商引资近年来,璧山高新区秉承“创新引领、融合发展”理念和“创新+资本=新动力”发展逻辑,大力推动智能装备、信息技术、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发展。先后获得“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互联网+’协同制造示范区”“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等国字号名片,成功纳入重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建设区范围,成为全国第一批智能化工业园区之一,纳入国家科技部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单位。在中意两国元首见证下,“中意创新产业园”落户璧山。璧山高新区经济发展2018年上半年,璧山高新区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323.4亿元,同比增长13.7%。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2.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2.9亿元,增长11%,其中工业投资完成124.4亿元,增长5.6%。建成区面积21平方公里,入园企业1056家,规上工业企业225(不含军工)家。截至目前,璧山高新区拥有市级创新平台7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科技型企业244家,高新技术企业96家,“牛羚企业”7家,“瞪羚企业”5家。规上企业建立市级研发机构比例达到25%,高新区科研投入约11.2亿元,R&D占比达到4.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5%。成立了重庆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组建了新能源汽车技术等4个专业研究院。预计到2022年,璧山高新区实现规上工业产值5000亿元,按照“512+1”计划,引进和培育50个10亿级,10个100亿级,2个千亿级项目,孵化引进1万家科技型小微企业。“1+10”协同创新体系基本成熟,R&D投入占比达到5.5%,40%以上的规上企业建立高端研发中心。建成区面积拓展至45平方公里,将璧山高新区打造成为重庆转型升级的创新引领区。

共 4184 页

提交选址计划

*

需求分类

土地

厂房

仓库

写字楼

注册公司&税收优惠

商铺&品牌拓展

其他

*

意向区域

添加
*

计划描述

展开详细资料可匹配到更精准的载体和更优惠的政策

企业名称

企业地区

注册资本

万元

预计产值

万元
提交